[1] 徐维祥,周建平,刘程军.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[J].地理研究,2022,41(1):111-129. [2] TOKUNOVA G, RAJCZYK M. Smart technologies i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(case study of St. Petersburg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)[J].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, 2020, 50: 681-688. [3] 王峤,刘修岩,李迎成.空间结构、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的创新绩效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21(5):114-132. [4] 秦芳,王剑程,胥芹.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农户增收?—来自农村电商发展的证据[J].经济学(季刊),2022,22(2):591-612. [5] 王开科,吴国兵,章贵军.数字经济发展改善了生产效率吗[J].经济学家,2020(10):24-34. [6] 张勋,万广华,张佳佳,等.数字经济、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[J].经济研究,2019,54(8):71-86. [7] 缪陆军,陈静,范天正,等.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—基于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[J].南方金融, 2022(2):45-57. [8] 邓荣荣,张翱祥.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机理研究[J].南方经济,2022,389(2):18-37. [9] 柳卸林,王宁,吉晓慧,等.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与区域协调发展[J].中国软科学,2022(4):76-86. [10] 钟顺昌,闫程莉,任娇,等.创新集聚空间分布模式对霾污染的影响[J].中国环境科学,2021,41(4):1970-1984. [11] 田成诗,张亚兵.中国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与能源效率关系[J].自然资源学报,2022,37(1):135-148. [12] 赵渺希,师浩辰,王慧芹.大都市区功能性多中心的产业集聚检验—以珠三角企业网络为例[J].地理研究,2021,40(12):3437-3454. [13] 梁琦,肖素萍,李梦欣.数字经济发展、空间外溢与区域创新质量提升—兼论市场化的门槛效应[J].上海经济研究,2021(9):44-56. [14] ERDOGAN S. Dynamic nexus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sector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BRICS countries[J].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, 2021, 293(9): 1-10. [15] 赵涛,张智,梁上坤.数字经济、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—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[J].管理世界,2020,36(10):65-76. [16] 钟顺昌,闫程莉,任娇,等.中国省域空间集聚结构对霾污染的影响—基于2000—2013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[J].中国环境科学,2020,40(6):2758-2769. [17] 傅秋子,黄益平.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—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[J].金融研究,2018(11):68-8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