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杨杰,黄星君.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[J].科技创业月刊,2005,18(3):18-20. [2] 安蓉,马亮.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[J].科研管理,2015,36(S1):15-21. [3] 曹佳蕾,李停.基于熵权GC-TOPSIS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实证[J].统计与决策,2020,(15):171-174. [4] 李存斌,鲁平.基于云模型的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[J].科技管理研究,2017(2):68-72. [5] 吴芸.政府科技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40个国家1982~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[J]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4,35(01):16-22. [6] 索超.基于云模型的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评价研究[J].科技管理研究,2018(9):8-15. [7] 王彦博,姚黎.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——以我国31个省区市比较分析为例[J].科技管理研究,2020,40(3):1-7. [8] 夏晨星.老挝中资基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[D].云南财经大学,2020. [9] 苏屹,于跃奇.基于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[J].运筹与管理,2018,27(5):130-139. [10] 刘守珍.区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耦合关系研究[D].曲阜师范大学,2019. [11] 高骞,徐超,杨俊义,等.新常态下电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[J].商业会计,2018,642(18):63-66. [12] 陈武,钱婷.电网企业管理创新成效评价理论、方法与实证研究——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及其应用[J].管理现代化,2013(6):108-110. [13] 李存斌,高坡.基于云模型和灰色区间关联的重要电力用户风险群评价[J].中国电力,2015,48(5):68-74. [14] 李存斌,赵坤,苑嘉航.改进灰色证据理论的区间数决策方法研究[J].天津工业大学学报,2014(4):70-75. [15] 郭秀英.区间数指标权重确定的熵值法改进[J].统计与决策,2012(17):34-36. [16] Xu D L, Yang J B, Wang Y M. The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or multi-attribute decision analysis under interval uncertainty[J].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, 2006, 17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