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吕康娟,付旻杰.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网络的构造与结构测度[J].经济地理,2010,30(11):1785-1791. [2] Shin S K, Kook W. Can knowledge be more accessible in a virtual network: collective dynamic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a virtual knowledge organization network[J].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, 2014, 59(1): 180-189. [3] 华克思.区域产业转移作用机理与发展路径研究——基于皖江示范区的实践[D].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17. [4] Hausmann R, Hwang J, Rodrik D. What you export matters[J].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, 2007, 12(1): 1-25. [5] 曹薇,邱荣燕.金融发展、资源禀赋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效应分析[J].华东经济管理,2017,31(4):121-127. [6] 盖翊中,隋广军.基于契约理论的产业网络形成模型—综合成本的观点[J].当代经济科学,2004(5):56-59. [7] 王茂军,柴箐.北京市产业网络结构特征与调节效应[J].地理研究,2013,32(3):543-555. [8] 李守伟,钱省三.产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与实证[J].科学学研究,2006,24(4):529-533. [9] 张许杰,刘刚.基于复杂网络的英国产业结构网络分析[J].商场现代化,2008(3):151-152. [10] 王茂军,杨雪春.四川省产业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[J].地理学报,2011,66(2):212-222. [11] 周慧玲,许春晓.中国城市旅游信息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[J].统计与决策,2019(20):91-94. [12] 黄斌.北京文化创新产业空间演化研究[D].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12. [13] 相雪梅,赵炳新.产业网络核的空间效应及指标体系——以上海市为例[J].经济问题探索,2016(1):89-93. [14] 唐运舒,冯南平,高登榜,等.产业转移对产业集聚的影响——基于泛长三角制造业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14,34(10):2573-2581. [15] 马轶群,史安娜.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—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[J].国际金融研究,2012(11):30-39. [16] 应瑞瑶,周力.资源禀赋与绿色创新——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看“荷兰病”之破解[J].财经研究,2009(11):92-102. [17] 王智新,梁翠.人口规模、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2(10):158-163. [18] 赵丙奇,李玉举.30个省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状况研究[J].财经科学,2006(2):99-106. [19] 刘春虎.双层嵌套模式下区域创新环境空间效应测度研究[D].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,2019. [20] Clauset A, Moore C, Newman M E J.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the prediction of missing links in networks[J]. Nature, 2008, 453(7191): 98-101. [21] 胡昌平,陈果.领域知识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微观形态探证——基于k-core层次划分的共词分析方法[J].情报学报,2014,33(2):130-139. [22] 高登榜.产业转移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承接模式研究[D].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1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