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徐春.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[J].北京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0,(1):61- 63. [2] 牛文元.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与计量模型[J].中国科学院院刊,2013,28(2):163-172. [3] 高珊、黄贤金.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[J].生态经济,2009,(12):184-187. [4] 蒋高明.怎样理解生态文明[J].中国科学院院刊,2008,23(1):5. [5] 朱松丽,李俊峰.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[J].世界环境,2010,(1):72-75. [6] 关琰珠,郑建华,庄世坚.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[J].中国发展,2007,7(2):21-27. [7] 梁文森.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[J].经济学家,2009,(3):102-104. [8] 王会,王奇,詹贤达.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[J].中国地质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,12(3):27-31. [9] 朱玉林,李明杰,刘旖.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城市生态文明程度综合评价—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[J].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0,4(5):77- 80. [10] 高珊,黄贤金.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——以江苏省为例[J].经济地理,2010,30(5):823- 828. [11] 胡倩,董大为.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[J].市场论坛,2012,(7):23-26. [12] 李志强.民生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赋权方法[J].统计与决策,2013,(3):27-30. [13] 张静,夏海勇.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[J].统计与决策,2009,(21):60- 63. [14] 高珊,黄贤金.基于PSR框架的1953~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[J].自然资源学报,2010,25(2):342-350. [15] B. G. Coury, M. Terranova. Collaborative decision in dynamic systems[C]. Proceedings of Human Factors Society 35th Annual Meeting, 1991, 35(13): 944-948. [16] George Wu, Richard Gonzalez. Nonlinear decision weights in choice under certainty[J]. Management Science, 1999, 45(1): 74- 85. [17] 易平涛,郭亚军,张丹宁.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多阶段信息集结方法[J].预测,2007,26(3):39- 43. [18] 易平涛,张丹宁,郭亚军.基于泛激励控制线的多阶段信息集结方法[J].运筹与管理,2010,19(1):49-55. [19] 刘微微,石春生,李靖.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方法[J].中国管理科学,2010,18:23-28. [20] 马赞福,郭亚军,张发明,等.一种基于增益水平激励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[J].系统工程学报,2009,24(2):243-247. [21] 李伟伟,郭亚军,易平涛.带有奖惩作用的密度算子及应用[J].运筹与管理,2012,21(4):146-152. [22] 易平涛,周莹,郭亚军.带有奖惩作用的多指标动态综合评方法及其应用[J].东北大学学报,2014,35(4):597- 608. [23] 易平涛,冯雪丽,郭亚军,等.基于分层激励控制线的多阶段信息集结方法[J].运筹与管理,2013,22(6):140-146. [24] 郭亚军.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[J].管理科学学报,2002,5(2):50-54. [25] 郭亚军,姚远,易平涛.一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7,27(10):154-158. [26]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.中国统计年鉴[M].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. http://www.stats.gov.cn/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