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庄贵阳.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[J].国际技术经济研究,2005,8(3):8-12. [2] 邢继俊,赵刚.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[J].中国科技论坛,2007,(10):87-92. [3] 金乐琴,刘瑞.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[J].经济问题探索,2009,(1):84-87. [4] 张冀强,王毅.非核电替代方案: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[J].战略与管理,1998,(4):91-97. [5] 陈淮.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00(7):29-34. [6] 林琳.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能源结构分析[J].开放导报,2010,(5):46-50. [7] 刘戒骄.从战略视角把握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[J].中国能源,2003,25(6):17-23. [8] 冯本超,聂锐,杨维祥.中国东部能源结构的分析与调整[J].中国矿业大学学报,2004,33(3):347-351. [9] 王顺庆.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[J].生态经济,2006,(11):63-66. [10] 班瑞凤,魏晓平.中国能源结构及利用问题研究[J].徐州工程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8,23(5):24-27. [11] 牛冲槐,晁坤,樊燕萍.我国能源安全性分析(一)-能源结构安全性分析与对策[J].太原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5,(3):28-32. [12] 宋家树.21世纪能源结构与可持续发展问题[J].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,1998,2(3):1-6. [13] Toshihiko Nakata. Energy-economic models and the environment[J].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, Volume 30, Issue 4, 2004, Pages, 417-475. [14] 李嘉,张宝生,孙王敏.能源结构动态分析模型研究[C]. 第一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论文集,2006.376-385. [15] Jebaraj S, Iniyan S. A review of energy models[J].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, 2006, (10): 281-311. [16] 王贤,谷立霞,王俊岭.低碳经济范式下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研究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0,27(22):26-29. [17] 李虹,董亮,段红霞.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综合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[J].资源科学,2011,33(3):431-440. [18] 林伯强,姚昕,刘希颖.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[J].中国社会科学,2010,(1):58-71. [19] 王迪,聂锐,李强.江苏省能耗结构优化及其节能与减排效应分析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1,21(3):48-53. [20] 陈心中.能源基础知识[M].北京:能源出版社,1984. [21] 黄志杰,陈荫镔.能源管理[M].北京:能源出版社,1982. [22] 吴琦,武春友.基于DEA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研究[J].管理科学,2009,22(1):103-112. [23] 魏楚,沈满洪.能源效率与能源生产率:基于DEA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[J].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,2007(9):110-121. [24] 林伯强.高级能源经济学[M].北京: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,2009. [25] 范德成,王韶华,张伟.低碳经济目标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分析[J].资源科学,2012,(4):696-703. [26] 鲍健强,苗阳,陈锋.低碳经济: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08,(4):153-160. [27] 方时娇.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新论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0,20(4):8-11. [28] 范德成,王韶华,张伟.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能源结构合理度分析[J].统计与信息论坛,2012,27(2):35-42. [29] 付加锋,庄贵阳,高庆先.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[J].中国人口·资源与环境,2010,20(8):38-43. [30] 许广月.中国能源消费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[D].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,2010. [31] Toshihiko Nakata. Energy-economic models and the environment[J].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, Volume 30, Issue 4, 2004, Pages 417-475 [32] Van de Velde, Liesbeth Verbeke, Wim, Popp Michael, Van Huylenbroeck, Guido. The importance of message framing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energy[J]. Energy Policy; Oct2010, Vol. 38 Issue 10, 5541-5549, 9 [33] 赵进文,范继涛.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[J].经济研究,2007,(8):31-42. [34] 霍宗杰,周彩云.我国经济增长、能源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[J].当代经济管理,2010,32(5):10-14. [35] 赵媛,梁中,袁林旺,等.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[J].地理科学,2001,21((2):165-168. [36] 李慧明,杨娜.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[J].学术交流,2010(4):85-88. [37] 付加锋,刘小敏.基于情景分析法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框架与问题探索[J].资源科学,2010,32(2):205-210. [38] Anqing Shi.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, 1975-1996: 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-country data[J]. Ecological Economics, 2003, (44): 29-42. [39] 金乐琴,刘瑞.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[J].经济问题探索,2009,(1):84-87. [40] 段红霞.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[J].当代经济研究,2010,(2):58-62. [41] 张文修,吴伟志,梁吉业,李德玉.粗糙集理论与方法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1.1-21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