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John Core E, Wayne Guay R. Stock option plans for non-executive employees[J].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, 61, 2001, 8(2): 253-287. [2] Hamid Mehran. The impact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s on the evolution of compensation in the1990s[J].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, 2001, (7): 54-60. [3] 郭英远,张胜.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研究[J]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5,36(7):146-154. [4] 冯海燕.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[J].科研管理,2015,36(1):54-62. [5] 王红梅.科技型风险企业股权分配研究[J]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09,(9):179-184. [6] 沈群红.高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激励的主要方法与原则[J].中国人力资源开发,1999,(8):15-16. [7] 陶杰.对企业研发人员的管理与激励[J].中外企业文化,2003,(6):14-15. [8] 何榕.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[J].中国集体经济,2007,(1):76. [9] 杨水利,姚瑶,国企经营者薪酬兑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.预测,2012,1(27):27-33. [10] 杨水利,杨万顺.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.运筹与管理,2008,4(17):106-111. [11] 肖星,陈婵.激励水平、约束机制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[J].南开管理评论,2013,16(1):24-32. [12] 余芳沁,毛莹,余玉苗.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——不同模式及其财务影响的比较分析[J].珞珈管理评论,2012,(1):166-173. [13] 游春.股权激励、董事会、TMT团队与经营绩效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[J].管理评论,2010,9(22):3-13. [14] 高明华.中国企业经营者行为内部制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——以上市公司为例[J].南开管理评论,2001,(5):6-13. [15] 党兴华,赵巧艳,黄正超.基于努力程度的创业投资最优股权分配模型[J].系统工程,2005,23(9):70-73. [16] 张颖露,刘华.日本职务发明激励制度研究[J].中国科技论坛,2014,(7):149-15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