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彭俞超,黄志刚.经济“脱实向虚”的成因与治理:理解十九大金融体制改革[J].世界经济,2018,41(9):3-25. [2] 翟光宇,姜美君,段秋爽.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实物资本投资—基于2009-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[J].经济学动态,2021(1):85-104. [3] 杨亚平,赵昊华.金融投资行为、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创新[J].南方金融,2021(12):18-33. [4] 肖崎,廖鸿燕.金融资产投资、杠杆率与企业风险承担—基于非金融企业的视角[J].证券市场导刊,2020(2):37-44. [5] 肖崎,廖鸿燕.企业金融化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—基于杠杆率的中介效应研究[J].国际金融研究,2020(8):13-23. [6] 沈悦,李博阳,张嘉望.系统性金融风险: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分析[J].统计与信息论坛,2017,32(12):42-51. [7] 王擎,刘军,金致雯.区域性金融风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[J].改革,2018(5):66-75. [8] 夏越.金融杠杆如何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—U型关系与空间溢出[J].财经科学,2019(1):1-15. [9] 张影.我国四部门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—基于空间溢出视角[J].财经理论与实践,2022,43(4):18-25. [10] 郭文伟,黄子聪,何洁.房价泡沫与金融风险:相互促进或此消彼长?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[J].南方金融,2022(5):3-17. [11] 沈丽,张影,李文君,等.我国区域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—基于经济四部门视角[J].南方经济,2019(9):1-18. [12] 肖崎,熊婷慧.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宏观流动性的影响研究[J].金融与经济,2020(4):20-25. [13] 王永钦,刘紫寒,李嫦,等.识别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—来自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证据[J].管理世界,2015(12):24-40. [14] 韩珣,李建军,彭俞超.政策不连续性、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企业创新[J].世界经济,2022,45(4):31-53. [15] 吴飞美,李美娟,徐林明,等.基于理想解和灰关联度的动态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[J].中国管理科学,2019,27(12):136-142. [16] 张影.我国四部门金融杠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—基于空间溢出视角[J].财经理论与实践,2022,43(4):18-25. [17] 吴永钢,蒋铭磊,卜林.地缘风险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金融化[J].南开经济研究,2022(4):100-119. [18] BRUNNERMEIER M, ROTHER S, SCHNABEL I. Asset price bubbles and systemic risk[J].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, 2020, 33(9): 4272-4317. [19] LESAGE J P, PACE R K.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[M]. Florida: CRC Press, 2009. [20] CHEN L F, HAN M H, LI Y, et al. Foreign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excess perks[J].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, 2022, 53: 72-93. [21] 谢富胜,匡晓璐.制造业企业扩大金融活动能够提升利润率吗?—以中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例[J].管理世界,2020,36(12):13-28. [22] 王红建,熊鑫,吴鼎纹.政府引导与实体投资稳定:基于产业政策视角[J].财政研究,2022(7):81-96. [23] 徐军辉.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[J].财经科学,2013(2):11-20. [24] 张斌.互联网金融规制的反思与改进[J].南方金融,2017(3):37-45. [25] 兰芳,邓黎桥,董亮.金融人才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—基于空间Durbin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[J].现代财经(天津财经大学学报),2017,37(5):16-25. [26] 王宇,曾远征,王梦圆,等.金融部门间系统性风险测度与传染效应分析[J].统计与决策,2023,39(13):149-154. [27] 宋晓薇.中国中部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研究[J].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,2021(3):91-95. [28] 韩珣,李建军.金融错配、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经济“脱实向虚”[J].金融研究,2020(8):93-111. [29] 曹源芳.金融错配对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存在异质性冲击吗?—基于规模效应与效率效应的维度[J].审计与经济研究,2020,35(2):87-97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