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于晓宇,谢富纪.基于DEA-Tobit的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研究[J].研究与发展管理,2011,(1):1-10. [2] 白俊红,江可申,李婧.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[J].管理世界,2009,(10):51-61. [3] 冯锋,张雷勇,高牟等.两阶段链视角下科技投入产出链效率研究——来自我国 29 个省市数据的实证[J]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1,32(8):33-38. [4] 樊华,周德群.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[J].科研管理,2012,33(1). [5] 王锐淇,彭良涛,蒋宁.基于SFA与Malmquist方法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[J].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,2010,9:121-128. [6] 张正华,杨先明.西部地区与跨国公司产业投资战略匹配性分析[J].中国软科学,2007,(8):100-109. [7] 唐晓华,唐要家,苏梅梅.技术创新的资源与激励的不匹配性及其治理[J].中国工业经济,2004,(11):25-31. [8] Nasierowski W, Arcelus F J. On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[J]. Socio-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, 2003, 37(3): 215-234. [9] 刘顺忠,官建成.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[J].中国管理科学,2002,10(1):75-78. [10] 樊华,周德群.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[J].科研管理,2012(01):10-18. [11] 陈向东,王磊.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研究[J].中国软科学,2007(10):76-85. [12] Acs Z J, Anselin L, Varga A. 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[J]. Research policy. 2002, 31(7): 1069-1085. [13] 白俊红,江可申,李婧.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[J].科研管理,2010,31(6):7-18. [14] 刘凤朝,沈能.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[J].管理评论,2006,18(11):43-47. [15] 官建成,何颖.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[J].科学学研究,2005,23(2):265-272. [16] 俞立平,熊德平,武夷山.中国地区科技效率的组合测度研究[J].科学学研究,2011,(8):1141-1146. [17] 陈伟,冯志军,康鑫等.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——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[J].科学学研究,2011,(2):306-313. [18] 刘希宋,喻登科,曹霞.区域知识资源配置结构和谐指数测度分析[J].管理评论,2011,23(11):126-134. [19] 买生,匡海波,张笑楠.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及实证[J].科研管理,2012,33(3). [20] 邱俊永,钟定胜,俞俏翠等.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_2排放公平性分析[J].中国软科学,2011,(4):14-21. [21] 王金南,逯元堂,周劲松.基于 GDP 的中国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分析[J].中国环境科学,2006,26(1):111-115. [22] 鲍文,陈国阶.基于水资源的四川生态安全基尼系数分析[J].中国人口.资源与环境,2008,18(4):35-37. [23] 吴宇哲,鲍海君.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[J].水土保持学报,2003,17(5):123-125. [24] 叶礼奇.基尼系数计算方法[J].中国统计,2003,4:58. [25] 夏勇其,吴祈宗.一种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TOPSIS方法[J].系统工程学报,2004,19(6):630-634. [26] 李刚,迟国泰,程砚秋.基于熵权TOPSIS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实证[J].系统工程学报,2011,26(3):400-407. [27] 周立,吴玉鸣.中国区域创新能力: 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——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[J].中国软科学,2006,8:96-103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