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龙开元.跨行政区创新体系建设初探[J].中国科技论坛,2004,2(6):50-54. [2]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.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[M].知识产权出版社,2001. [3] 唐炎钊.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[J].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2004,(2):37-43. [4] 孙锐,石金涛.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再评价[J].科学学研究,2006,24(6):985-990. [5] 周立,吴玉鸣.中国区域创新能力: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[J].中国软科学,2006,21(8): 96-103. [6] 任胜刚,彭建华.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[J].系统工程,2007,(2):87-92. [7] 赵希男,温馨.基于个性优势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[J].科学学研究,2009,27(3): 473-480. [8] 李美娟. 基于灰靶理论的福建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[J].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1,(1):25-29. [9] 杨庆育,李明.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证测度[J].软科学,2011,25(1):91-95. [10] 欧忠辉,朱祖平.二次加权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研究[J].东南学术,2012,(6):95-104. [11] 巴吾尔江等.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[J].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2,29(12):26-30. [12] 李柏洲,苏屹.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[J].中国软科学,2012,(6):90-101. [13] 白嘉.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比较[J].科学管理研究,2012,30(1):15-18. [14] 崔晓露.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评价[J].统计与决策,2013,(11):73-75. [15] Furman J L, Porter M E, Stern S. 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capacity[J]. Research Policy,2002,31(6):899-933. [16] Hu Mei-Chih, Mathews M J. Nat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n east asia[J]. Research Policy, 2005,34(9): 1322-1349. [17] 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.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[M].北京:中国统计出版社,2005. [18] 郭显光.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[J].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,1998,(12): 98-102. [19] 刘凤朝,潘雄锋,施定国.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[J].中国软科学,2005,23(11): 83-91. |